翻页   夜间
郡画岛晨读书网 > 翊唐 > 第四十一章 焉耆王嗣
 
太和五年,九月癸亥,戌初。

维州,薛城外。

护送囚车的部队由三队武威军组成,六十余唐军护送载有三百人的囚车,整个队伍在狭窄的官道上绵延了足有一里。囚车笨重,整个行进因而异常缓慢,最后竟用了两倍的时间,至次日戌时才行至薛城外。

唐军出成都府时,吐蕃人的哀嚎声不绝于耳。待将至目的地,竟也都像是已然认命,除却行军脚步声外,余皆不闻。

部队先前派去的信使未初时分已从维州回报,维州城内的守军想必此刻已经知晓将要撤离的消息,城头的火把光亮较往日少了许多。

天已擦黑,张翊均立在“飒玉骓”身侧,一边偷偷地给“飒玉骓”嘎吱嘎吱地喂苹果,一边透过蒙蒙雾气,直直地凝望着黑压压的维州城墙,紧闭的大门在夜色下看上去仿佛一只深邃的独眼,远远地同张翊均对视。

兵曹卢启走到张翊均跟前,毕竟整个队伍中的读书人就只有他们两个。

卢启比张翊均要矮上半头,年岁却要大上一轮,若是平时两人并肩站在一起,有种说不出的滑稽感,然而现在他们两人脸上却满是凝重的神色。

“城内已经得到消息,想是明日辰初,便要开拔撤离了……”

“囚车中的吐蕃人怎么办?”张翊均细细听去,囚车中除了怨声外,竟还有婴孩的啼哭声,“难道真的要按计划,都留在城中等着吐蕃人来杀?”

卢启面露赧色,望向阴云密布的夜空,口中长出一口气,显而易见,他也对这不仁不义的差事极为不忿。良久后,卢启轻声道:“悉怛谋已死,其余的妇孺许是可以藏匿于维州城中……”

“那既然这样……”

“不过……”卢启又浇冷水道:“阁下曾在维州一年,维州百姓对这些吐蕃守军什么看法?”

“恨之入骨……”

“想想也是啊……就算藏匿城中,吐蕃兵残暴,入城换防后,百姓恐怕会毫不犹豫地把这群人的藏匿位置给供出来,以此少受荼毒。所谓躲得了一时,躲不了一世。吐蕃人对叛逃者的处罚阁下想必清楚……有时候,早死相比苟活更是一种解脱。”

张翊均叹了口气,他如何不知,吐蕃律法对叛逃者的处罚,枭首已算轻的了,而被活活剥皮,做成人皮唐卡的,也比比皆是。卢启安慰似的拍了拍张翊均的肩头后,便去吩咐兵士们就地扎营。

彻夜的行军让武卒们人困马乏,扎营的同时,在兵曹卢启的要求下,每队的伙夫开始生火煮粥,不多时,夹杂着一股糊味的粥香便飘入张翊均的鼻窦,合着一股热过的胡饼芝麻香气,让不少困意十足的步卒都纷纷聚了过来。

“一个一个来,莫抢莫抢……”

尽管风尘仆仆地到达了目的地,远离家乡数百里许,步卒们的脸上却也未见难过的神色。他们喝着粥,吃着胡饼,开着同僚的玩笑,埋怨着伙夫烧的粥太稀,年纪大的聊起了老婆孩子,甚至连一日行军的疲惫此刻也烟消云散。

毕竟他们都清楚,此番前来不过是送几百个蛮子上黄泉路,待到明日辰时,队伍便将踏上归途,也彻底省了累赘般的囚车,谁不开心呢?

张翊均也啃了口有些放凉了的胡饼,又深深地望着维州城墙上火把攒动,城头的唐旗无力地低垂着。即便他在成都府时已经看开了这件事,但是真正来到维州城下,再一次看到他曾经蛰伏了一年的城池之时,一股浓浓的悲凉感还是从心中油然而生。

张翊均深吸一口气,却感觉胸口咯咯的,像是有什么东西……

伸手摸去,掏出来一厚厚的信笺。

对了,这是要交予杨综的。

许是由于长途跋涉的缘故,不知何时信笺上的漆封已被磨掉了,现在信笺看起来和被拆开别无两样。当时不由分说便将信笺收下了,张翊均这才注意到这信笺厚得不像样,就像是塞了本薄书进去,难怪会咯胸口。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张翊均将胡饼叼在嘴里,小心地将信笺翻开,果真从里面取出一本薄书和几张信纸。看字迹书和信出自同一人的手笔。令狐缄先前负责抄录藏书阁书籍,想必这本薄书是藏书阁中某本书的抄录节选。

书名处赫然写着《安西将门世系表——焉耆卷》。

维州,维川郡,薛城县。

西侧城墙,子初。

微风拂面,杨综独自一人立在城头,正用力地嚼着好几片薄荷叶,口中清凉的酥麻感足以麻倒一头牛。他两臂张开,任凭呼啸的秋风从指间吹过。

目尽之处,获知唐军将撤的消息后,吐蕃人的营寨戌初便燃起了篝火,数十人围着篝火载歌载舞。欢快而悠扬的鹰笛曲调随着风儿传来,却让杨综顿觉恍若隔世。

杨综仍能忆起,武威军、天征军入城时,维州父老百姓夹道迎呼、山呼万岁的场景。

“不意今日复见唐家威仪……”

他当时怎么说的来着?

“唐军不走了,此番绝不再走了……”

他终究还是食言了。

杨综这几日身在维州,他看到的是百姓的安居乐业,是他走在街巷上时人们的笑脸相迎。而这一切,都将在明日辰时戛然而止。是因为有他签字画押的那份供状吗?杨综摇摇头,心中暗道,就算不是那样,自己也枉为唐兵,枉为唐臣。即便以死谢罪,也死有余辜……

杨综轻声叹气,灰棕色的眼眸泛上一丝黯然,心头思绪却不觉回到了从前。

“军爷,这是襄儿,我小侄,您看能不能给他在兵曹安排个床位……”

说这话的是杨综的阿叔,杨胄。有着和杨综一样的胡人面相,面容棱角分明,引人注意的是他左耳根下方有处长长的疤痕,延伸到喉咙处,许是被火烧的,由此让他的声音甚是沙哑。打杨综记事起,自己阿叔没少因为这个疤被人指指点点、敬而远之。

“欸你这个杂胡,怎么都给你军籍了还来劲了呢?”对杨胄的点头哈腰,队正打扮的军卒反而有些厌恶地望了眼杨胄和他一旁仅有七八岁的杨综,而后把双腿向案几上一搭,背向后靠去,骂道:“拿上腰牌赶紧给老子滚!”

杨综的童年记忆充斥着阿叔的点头哈腰和他人的白眼。这二者时常混在一起,让杨综不止一次地认为,正是阿叔的软弱才让他们备受歧视。等他长到快二十岁,这种想法便更根深蒂固。

尤其是当他自以为能养活自己的时候。

“襄儿,明年你就弱冠了,待阿叔再攒攒银子,到时候你就也有军籍了……”常年的低人一等,让阿叔的背早早地佝偻了起来。十九岁的杨综看在眼里,却并不心疼,反倒颇不耐烦地道:“不用你管!”

阿叔没有因杨综的顶嘴而恼火,反倒憨厚地咯咯笑着:“我不管你谁管……”

“那也轮不到你,你又不是我阿爷!”

杨综轻蔑地抛下这句话,头也不回地迈出门去,留下他阿叔一个落寞孤单的身影,扶着门廊长长地叹气。

那段时间,杨综实际上迷上了赌博,在赌桌上轻轻一掷,便换回了大把大把的雪花银,引得周围人纷纷叫好巴结起来。人生头一次,让杨综体会到了趾高气扬活着的爽快。然而杨综后来才知道,那其实是给他做的局,到第三天,他便连本金带先前赢的银子输了个精光,还欠下一笔堪比阿叔一年俸禄的“巨款”,却是他无论如何也还不起的。

后来怎么样了?杨综到现在也忘不掉,那是阿叔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揍自己。他为了还赌债,偷拿了阿叔供在床头的玉石,被阿叔发现后,连着打折了三根柳木棍。至于欠的钱,最后到底还是由阿叔掏钱还了。

想到此,杨综自嘲般地笑了笑,双手不知何时已掏出腰间的玉石信物,轻抚着上面的文字。

一年前,太和四年,冬十月。

河曲,鲁州城外。

一抹残阳划过河曲戈壁的天空。几队河曲兵卒列队齐整,只待州刺史来践行后,便可整装待发。

旬日前,朝廷下诏,西川告急,兵士紧缺,这几队武卒都是被选拔出来往援蜀中的北兵。杨综正是其中一队的队正,他肩扛陌刀,蓄着八字髭须,口中嚼着薄荷叶,两颊的咬肌随着咀嚼蠕动着。

杨综站得稳如泰山,双眼直视着戈壁上开阔的南方大路,在地平线的位置矗立着延绵的山峰,越过群山,便是夏州地界,之后便是关内,也是他们往后的必经之路。

真的要去成都了……杨综心道,他生在鲁州,长在鲁州,这也将是他首次踏上大唐关内的土地,虽然将要告别故乡,此刻充斥他心中的,竟满是对芙蓉城的向往。

“喂!”

从兵卒身后城门方向传来某人的呼喊,惹得队副和几个好奇的兵卒扭头回看。队副见了,便悄悄扒拉了下身旁的杨综。

杨综把口中薄荷叶一啐,“干啥?”

“那是胄叔吧……”队副话音未落,杨综便猛地扭头回看去,只见一五旬老兵身披布甲,正一边招呼着一边步履蹒跚着朝这边奔来。

“阿……阿叔?”

杨综脸上满是惊讶,压低了些身子,从队列中摸了出去,三步并两步地趋至阿叔跟前。阿叔已不再年轻,略带卷曲的发髻斑斑驳驳,两鬓也被灰白浸满,阿叔两年前在战斗中腿受了伤,吐蕃人锋利的弩箭刺穿了他的右小腿,自那以后腿便有些跛。

见到杨综的一刹那,杨胄平日里凶巴巴的神色竟舒缓了下来,平白增添了几分和蔼。

“不是早就跟你说了,出征不用你来送吗?”看着阿叔的步履蹒跚,杨综有些恼火又有些心疼地责怪道。

老兵粗厚的手掌拍了拍杨综的肩甲,“襄儿出息了,跟你叔一样当上队正了,这下要去西川,可得……”

“知道了知道了!” 杨综一向不擅长应付这种分别时刻,鼻腔有些发酸,许是怕被阿叔注意到他眼神中的不忍,杨综不由自主地撇过脸去,故作平静地道:“你快回去吧,一会儿刺史可要来了。”

杨胄沉默了半晌,直直地望着自己一手带大的侄儿。即便是再绝情之人,也无法忽略老人眼中的不舍。杨综瞥见自己叔父的双眼,竟觉得自己脸颊有些发烫,正要说什么,老兵已默默地从怀中掏出一用亚麻布包好的物什。

“来,拿着……”

“这是……什么?”杨综接过去,满脸疑惑。

“你阿爷一直带着的,叔帮着保管了这二十年,现在……它是你的了。”

太和五年,九月癸亥,戌正。

剑南道,西川,维州。

“杨都尉?”

“杨都尉!”

杨综的思绪这才回到现实,意识到有人在叫自己,连忙一抽鼻息。这个时辰他根本没想到会有人在城墙上闲逛。由于明日便要开拔,也毋需守备城池,因此城头上的戍卒早就回兵营歇息去了。

“张……张翊均?!”

杨综虽然知道张翊均是随缚送的吐蕃降卒一起来的,却也对他的突然出现颇感讶异,“城门紧闭,你怎么……怎么进来的?”

“翊均好歹是做过一年的维州暗桩,这州城有哪些入城的暗渠,如何登上城墙,还是了然于胸的。”

合着阵阵风声,张翊均这话听起来竟暗含着些无奈。

两人就这样肩并肩地远眺吐蕃营寨,无言良久。

时至今日,还有什么可隐瞒的呢?

“曾经在河曲鲁州的时候,因为流人子的身份……人们都看不起我。还有人诽谤我,想陷我入牢狱。阿叔一直护着我,用积蓄给我买了军籍,这才当上戍兵,”杨综语气平静,长叹着道:“后来做上翊卫队正,被调至西川,李公不以出身论人品,继而做了牙兵中郎将……”

“再后来……”杨综顿了顿,喉头哽咽着,闭眼道:“为了为我家父阿叔正名,便在李支使的供状上签了字画了押……良心不安,遂自请前往维州……”

两人之间又有了长久的沉寂,其实也许仅仅只是一息的工夫,却在杨综看来,有半个时辰那般漫长。

“李公知道……”

“什么?”杨综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李公知道,”张翊均手扶着冰凉的箭垛,清澈的双眸看向杨综,眼中竟并无任何的责备,“李公不仅一直都知道有那份供状,而且也知道上面有杨都尉的姓名……”

“李公是怎么……”

“薛元赏说的。”

“啊……”对这简短的回答,杨综有些懵懂地眨了眨眼睛,然而只须臾,他的眼神终究还是黯淡了下去,“既然这样,襄宜更无面目回去复见李公……”

“此次归还城池的诏命,其实同那份供状毫无瓜葛……”

获知了这样的答案,杨综却更为困惑不解,连连用手指着城内黑压压的屋檐高声道:“那……朝廷为何要抛弃光复的城池?为何要抛弃五千维州百姓?这难道不是乱命?你们……就那样接受了?”

张翊均眼神麻木地望着城内,这座他寄予厚望的城池,终究还是未能如他所愿,助李德裕立功入朝。为这座城池,张翊均受过多少苦,他已记不清了。之后要做的事情,他一时脑中也一片空白。

“我其实很羡慕你,”看着张翊均暗暗抿紧的唇角,杨综莫名地感觉出来,对于维州城的归还,张翊均恐怕比自己更要心痛,“张先生想必……生自钟鼎世家,再不济也不可能比杨某差……”

“襄宜未曾读过许多书,是个粗人,甚至就连兵书也没太读过……虽然官居六品,说到底也不过是个兵……自然是不懂朝廷的国策,也不懂什么叫盛世,”杨综说到这儿,无奈地垂下眼帘,“但是襄宜倒是清楚,将收复的故土拱手送还,盛世绝非是这般面目。”

杨综说完,百感交集中,手臂搭在箭垛上,将那玉佩放在手掌里,用大拇指抚着上面的刻字,想以此来让混乱的心绪平静下来。

“那是什么?”

“噢,不过是家里传下来的玉佩。这么久了,我也不知道有何用,不过是当作护符,带在身上罢了……先生如能识得上面写的什么,那可帮了大忙了……”虽然这样说,杨综却并未抱任何希望。

杨综将那信物递给张翊均,却不料只匆匆扫了须臾,张翊均一挑剑眉,颇为惊奇地仔细打量着杨综棱角分明的相貌,“这么说,令狐缄写的是真的?翊均还以为是玩笑……”说完,张翊均便从怀中掏出那封信笺,郑重地递给杨综。

“先……先生何意?”

杨综边看着张翊均,边连忙打开信笺,取出那本薄书和信纸,微微侧身靠向火把的光亮。

“安西四镇之一,焉耆国听说过吗?”张翊均神情严肃,字斟句酌地复述着信纸上写的话,“其国贞观中臣服大唐,元和初陷于吐蕃,其国王姓龙,末任焉耆镇守使杨日佑嫁女与末代焉耆王,生二子。焉耆城破之日,焉耆王随镇守使杨日佑兵败身死,长子携幼弟出逃,为避人耳目,遂自称流人,以母为氏,后不知所终……”

“长子名留,次子名胄……”

杨综默默地听着张翊均的话语,双手却已止不住地颤抖起来。

杨留、杨胄,则正是杨综父亲和叔父的姓名。

“这块白玉本不是什么玉佩,而是焉耆国印!上书粟特语四字‘龙突骑支’,为首位焉耆王之印!”

杨综的眼眸渐渐朦胧,张翊均将那白玉信物双手递还。

“杨都尉从来就不是什么流人子……”张翊均双目炯炯,一字一顿,言语间竟也觉得心头炽热:“而是焉耆王嗣!”

当杨综仰首与张翊均四目相视之时,竟已泪流满面。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